拓荒牛 发表于 2020-4-24 23:41

为啥有些所谓的不锈钢盆,揉面结果面团表面变黑?

很奇怪的,金属的啊,也不生锈,但是揉面面团表面会变黑,如果用白布或者手指使劲擦,也会变黑或者变灰,奇怪得很.
这种到底是啥材质?感觉也不像是镀层的原因


whaili888 发表于 2020-4-25 00:04

没洗干净,机加工的遗留物。用几次就好了。

liuyangczbz 发表于 2020-4-25 00:08

非食品用不锈钢,像201啊   便宜,反正做这盆的又不用,一下吃不死,老板有赚了钱,它何乐而不为?

壹筒江湖 发表于 2020-4-25 00:25

变黑可能是铝

笨笨小枫 发表于 2020-4-25 00:28

是抛光粉末或抛光蜡

jqt 发表于 2020-4-25 00:30

是抛光蜡,工厂抛光之后没洗,省成本嘛。
普通人也不会洗,家里一般就是洗洁精了,没用的,一般要用煤油溶解,但是现在煤油不好买,柴油、汽油也行,小心着火就是了。
要么你也抛光一次呗,不用抛光蜡,就用细砂纸,给它仔细地磨掉一层就得了,当然,难看是必然的了。

toyboy 发表于 2020-4-25 00:34

本帖最后由 toyboy 于 2020-4-25 00:36 编辑

楼上正解~非食用不锈钢!含碳量高,甚至是回收钢、杂钢,小厂胡乱锻造。。网上曝光某些便宜钢鼎,用料是国外废化工桶直接裁剪冲压成型(这些钢材材质不错,可惜装过化学品,有可能有毒或被化学渗透);一些小厂用废钢(型号杂乱的不锈钢边角料)回炉重新压铸,制作成不锈钢盆、、、

pwjia 发表于 2020-4-25 04:01

不是抛光或抛光蜡,新原材料如光面的都有保护膜,撕膜后能照镜所以不用抛光;非光面的更不用了,你看卖场进的货都是一个个叠的。
是不锈钢和模具磨擦下来的金属粉;在冲压拉伸过程中需要润滑,会扫一层红油,当件数多了就会磨损,包括模具磨损,形成了这些很粘带油的极细金属粉,只要是拉伸类的都有,特别是卷边位置那很多。
简单的清理方法是,新买回来的不管是碟还是碗什么的,用纸巾使劲擦,不要用洗洁精洗,洗不掉的,那怕是用水煮都没用。

jie_shen 发表于 2020-4-25 04:32

铁素不锈钢

chiption 发表于 2020-4-25 10:41

本帖最后由 chiption 于 2020-4-25 10:44 编辑

不懂。
中国人都讲“吃饭”而不是说“吃面”,说明以米饭为主食才是中华正统。吃面食应该是北方胡人的习惯。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偶尔也吃点面食,但毕竟作为正统的中国人,还是要吃饭的,尤其在过年这种正式的场合。只可惜现在媒体被北方胡人霸占了,一到春晚就说吃饺子,那玩意能吃吗?当然了,我们也不喜欢看春晚,一看到说饺子马上换台。
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气候原因,我们家在北纬30度、年降水量1100mm的平原地区,这种气候只适合种水稻,只有极少数特别差的田才会去种小麦。估计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就是因为气候太差,没办法种水稻吧。
14亿中国人应该只有4亿北方人吃面食,中部和南方十亿人都是吃米饭的,同样是因为气候原因,越是种水稻的地方越是人多,毕竟气温高了人口密度就大嘛。




freebeing 发表于 2020-4-25 10:56

楼上的你吃东北米吗?

toyboy 发表于 2020-4-25 11:21

chiption 发表于 2020-4-25 10:41
不懂。
中国人都讲“吃饭”而不是说“吃面”,说明以米饭为主食才是中华正统。吃面食应该是北方胡人的习惯 ...

我只同意一个:不喜欢看春晚!极讨厌的节目~已经是30几年不看了!!(应该是84、85年,张明敏、奚秀兰之后就再不看~)
其他什么吃饭吃面~不批~

sd7890 发表于 2020-4-25 11:35

chiption 发表于 2020-4-25 10:41
不懂。
中国人都讲“吃饭”而不是说“吃面”,说明以米饭为主食才是中华正统。吃面食应该是北方胡人的习惯 ...

真是没一点文化,吃惯北方大米的南方那种一年两熟的大米根本难以下咽,北方爱吃面是因为面食能量更高,更适合寒冷地区。
吃几年好一点的大米,不要一直做井底之蛙


闪光的UFO 发表于 2020-4-25 12:12

变灰的是201不锈钢因为添加了锰,光亮的是304 适合家用。更好的是食品级316。

chiption 发表于 2020-4-25 12:43

freebeing 发表于 2020-4-25 10:56
楼上的你吃东北米吗?

不懂,我们江汉平原自己的大米都吃不完,为什么要吃其他地方的米?
你是不是以为全世界只有东北产大米啊?东北人吃了几千年的面食,也就是近几十年前开垦北大荒之后才有大米的。当然更早以前是茹毛饮血的,那就更没啥好说的了。

txws65001 发表于 2020-4-25 12:49

看来小作坊的还是要提防

mdes74 发表于 2020-4-25 13:11

chiption 发表于 2020-4-25 12:43
不懂,我们江汉平原自己的大米都吃不完,为什么要吃其他地方的米?
你是不是以为全世界只有东北产大米啊 ...

江汉平原大大米比起东北差了几条街了。 东北水稻一年一季,温度低长的慢长,慢工出细活,日韩品种

wjsaaa 发表于 2020-4-25 13:14

抛光后的细粉,买回来用白醋擦擦再洗,多洗多擦几回

星星海 发表于 2020-4-25 13:36

不装吃食就行了~

yhmyhm 发表于 2020-4-25 13:56

chiption 发表于 2020-4-25 10:41
不懂。
中国人都讲“吃饭”而不是说“吃面”,说明以米饭为主食才是中华正统。吃面食应该是北方胡人的习惯 ...

中国粮食起源:“黍”、“粟”、“稻”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出现的粮食是“黍”,黍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黍在年平均气温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粟则更喜欢年平均气温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环境。随着气候逐渐转向暖湿,粟从华北平原东部较温湿的地方开始向西扩散。


野生稻在哪里被驯化为栽培稻有三种说法,一说长江中下游,一说华南,一说云贵高原。这三块区域都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物化石,而且在上古时期均有野生稻分布。以栽培稻化石证据的丰富程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似乎是首先驯化稻的地区。但是对栽培稻的基因研究显示,中国栽培稻细胞器的基因单倍型和华南地区的野生稻最为接近,最可能的驯化地点在珠江下游。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为啥有些所谓的不锈钢盆,揉面结果面团表面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