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7秒钟、续航35公里: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石墨烯超强...
18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充电只需7秒钟,即可续航35公里。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8日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科学》上。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等多个领域。如何让超级电容器兼具高功率、高能量,长期以来科学家并没有找到理想材料。为破解这一难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合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展开持续攻关。黄富强研究团队最终发现,石墨烯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最佳选择。通过反复试验、设计、合成,黄富强研究团队发现,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的性能表现最佳。不仅能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而且还可以通过使用水基电解液,做到无毒、环保、价格低廉、安全可靠。据介绍,该新型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体积轻巧、不易燃也不易爆,可采用低成本制备,实现规模生产。因性能较铅酸、镍氢等电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且在快速充放方面又远远优于锂电池,因此该“超级电池”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的更新换代。
哇,快点量产吧,电动车福音啊
就算我48V电动车,如果7秒充电走35公里,需要充12AH的电,相当于充电电流6171A。烧不死这些吹NB的货。 只是新闻,到进入市场还狠遥远。 zhangweixuanzzz 发表于 2015-12-19 16:08
就算我48V电动车,如果7秒充电走35公里,需要充12AH的电,相当于充电电流6171A。烧不死这些吹NB的货。 ...
{:5_639:}{:5_639:}{:5_639:}
真有这货的话 我国的常规潜艇就能当核动力潜艇用了,想想也不太可能{:5_611:} 本帖最后由 uniross 于 2015-12-19 18:20 编辑
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几乎天天见,搞出试验室里东西容易,能将其变成量产的工业品才是真功夫。 这个新闻是在某YY小说里抄下来的吗?{:5_616:}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山公园旁边,呵呵呵 骗经费的。
记得10年前就在说冲多少秒跑多远。到现在还是锂电。。 石墨烯大容量快速充电电池是美国发明的,离市场化应用还有许多的路要走······ zhangweixuanzzz 发表于 2015-12-19 16:08
就算我48V电动车,如果7秒充电走35公里,需要充12AH的电,相当于充电电流6171A。烧不死这些吹NB的货。 ...
会不会35公里说的是玩具车啊{:3_112:},不过也不现实.电池带在车上都麻烦.
大腿粗的充电线马上就出来了,大家耐心等等,别着急。
其实他们实验是在7秒钟内充满一个1uf的电容,如果并联几百万个,实际7秒跑35公里还是比较轻松的 本帖最后由 aaclsh 于 2015-12-19 21:09 编辑
石墨烯价格贵的很,而且很难提炼!提炼出来的石墨烯中只有0.01%甚至更低是石墨烯其余都是碳粉!现有的石墨烯都用于一些尖端科研!即使是做出了石墨烯电池,它的容量,体积,都无法满足量产的需求!再就是超高速充电,能量密度比较集中!必须使用超大功率的充电设备和超粗的导线!如果充电设备不给力那么充电时间根本无法改善!而且为了应对高速充电,石墨烯电池必须独立配备更强的散热和导电系统!这些系统全部加起来,总电池组的体积,可能比普通电池组还要大几倍,而且独立设备也是要耗电的!
所以为了节约石墨烯,又能达到效果!现在是使用其他材料掺杂一点石墨烯!所以正真的实现,完全石墨烯做电极制成的电池,还有一段路要走!
哪只股票会涨呢 貌似和那个什么中国芯项目一样,要找点钱,不然师出无名! aaclsh 发表于 2015-12-19 21:05
石墨烯价格贵的很,而且很难提炼!提炼出来的石墨烯中只有0.01%甚至更低是石墨烯其余都是碳粉!现有的石墨 ...
这很正常,化学和材料学的进步是很缓慢的,特别是这些重大的材料变革。
譬如锂电池,理论上1910年代就有理论模型了,到了70年代才做出来样品,90年代才开始商用化,2000年以后才算普及。
所以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现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1910年代提出锂电池的时候比现在可难多了,锂矿都没几个。
看了大家的评论,为什么总感觉中国人对自己的科技没有自信?新闻中所说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实验室条件下实现的,为什么大家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就妄自下结论不可能,甚至诬蔑别人是为了骗取经费的呢?在这个论坛里的,可能有些人懂得一些电子技术,但又有几个真正懂行,特别懂得石墨烯呢?中国高铁还不是从无到有?100多年前,谁会想到会有锂电池?现在在电子技术会有这么发达? 又一个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呵呵一下当做娱乐吧{:5_589:} 有些人论文都没看过就开始骂了,人家好歹也是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上的文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