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时电位器不是0欧姆,这个时候电阻0.25欧姆,电流1A。而一个47欧的电位器能承受1A电流,那个头可不小96652
你的算法有错。1A的电流是在0.25Ω上产生的,而不是在47Ω上产生的,根据欧姆定律,0.25Ω上有1A的电流则是0.25V的电压,0.25*1A=0.25W。我用的是1W的线绕电位器,所以耗散功率没问题。:D 原帖由 天狼晓月 于 2008-7-4 21:52 发表 http://www.shoudian.org/images/common/back.gif
你的算法有错。1A的电流是在0.25Ω上产生的,而不是在47Ω上产生的,根据欧姆定律,0.25Ω上有1A的电流则是0.25V的电压,0.25*1A=0.25W。我用的是1W的线绕电位器,所以耗散功率没问题。:D ...
这个~你叫我怎么给你说呢,本来很直观的问题。算了,直接搬别人的现成文章吧
============
http://www.bjx.com.cn/files/wx%5Cdzyqjyy%5C2004-1%5C17.htm
4.3 电位器的选择和应用
...
4.3.2 额定功率的选择
电位器的额定功率是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允许加在电位器整个电阻体上连续工作的最大功率。在做分压使用时,从电位器二个固定端的某一端至电位器的滑动端,所加的功率要保证不超过此段电阻体的额定功耗,才能保证电位器的正常工作。但是,有些设计师没有注意,把电位器滑动端到某一固定端的功率按电位器给定的额定功率设计,必然使部分电阻体超负荷使用而影响可靠性,严重时可能烧毁电位器。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在实际使用的电阻体长度上所加的允许功耗与额定功率之比应和使用电阻长度与其总电阻长度之比相当。在实际电阻值减小时,允许功耗也按与总阻值之比值减小。绝不能把部分电阻体承受的功率当作电位器额定功率进行设计。
============= 原帖由 albert_w 于 2008-7-7 17:58 发表 http://www.shoudian.org/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你叫我怎么给你说呢,本来很直观的问题。算了,直接搬别人的现成文章吧
============
http://www.bjx.com.cn/files/wx%5Cdzyqjyy%5C2004-1%5C17.htm
4.3 电位器的选择和应用
...
4.3.2 额定功率的选择
电位器 ...
照这个文章的计算,如果需要有0.25W的耗散功率在0.1Ω上,电流则为2.5A,即使电位器不再向高阻抗滑动,那么仍然必须计算全段功率,如果是47Ω的电位器,则这个电位器:47Ω(47V)*2.5A=117.5W
为了这0.25W的耗散功率,电位器要选择117W的大功率....这恐怕也不是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吧?
不是说文章写的有问题,而是说要结合实际情况。我已经考虑了电位器1Ω以下的阻抗在1.25V上分配的电流过大功率过大以及LM317的最大输出电流问题,所以我并不认为0.25Ω的线绕电位器段上有1A的电流会导致电位器温度过高,而实际操作中也证明,这是完全没问题的。
线绕电位器本身能承受的功率就比碳膜电位器稍大,对电流的耐受性也优于碳膜,经常处于滑动状态其寿命也比碳膜要长。
即使作为一个类似的产品投放市场,这种设计也是完全被允许的,否则选用117W(没这个参数,大概要用150W或者200W的水泥滑动电阻?)也会使得产品笨重且成本剧增。
不过当然.....其实可以用大功率三极管扩流,不过这个暂不考虑,因为这种设计完全可以满足我的需要。唯一头疼的是他是非线性问题,正在想怎么把他的非线性转成线性。然而不考虑指数对数电位器什么的....:D 上个单片机,用程序来修正非线性。:lol 天狼晓月 发表于 2008-7-4 21:52
你的算法有错。1A的电流是在0.25Ω上产生的,而不是在47Ω上产生的,根据欧姆定律,0.25Ω上有1A的电流 ...
严谨一点,电位器的最大功耗并没有出现在你限制的最大电流1A,而是在电位器阻值等于固定电阻阻值的时候,也就是1欧姆的时候,最大功率传输定理了解一下
12年前的帖子给翻出来看着挺可爱的,公式我怎么看都是线性的至少不可能是双曲线。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