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大家谈-手电筒爱好者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成为会员,享受更多功能。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08|回复: 15

雷死历史学家的扯淡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10-19 00:00
  • 签到天数: 18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15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成为会员,享受更多功能。

    x
    以下的话摘自百度百科:
    扯淡碑
      扯淡碑—现立于河南淇县摘心台公园内,原来位于淇县城北下关八角楼西寺院内,1984年迁于现址。此碑是明朝勋臣沐氏的墓碑。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进京,崇祯皇帝吊死万岁山,沐氏夺命逃到淇县云梦山栖身,伺机东山再起,夺回已失去的天堂,他活了144岁也未能如愿,因而悲观厌世,临死前写下“扯淡,再不来了”六字,另有考证说是崇祯皇帝的墓碑。崇祯皇帝吊死万岁山是一个假象,它趁机逃到淇县云梦山隐居,后死于淇县。还有一种说法,此碑是戏剧《一捧雪》中沐怀古的墓碑。不管怎么说,该碑因“扯淡”而奇特罕见,名闻遐迩。他对研究明代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当前位置:首页 >> 鹤壁旅游局 >> 论坛 >> 正文

    印月峰与扯淡碑之谜(上篇)

    印月峰和扯淡碑均为淇县著名的历史遗存,从时间跨度来说,这两处遗存与朝歌古城数千年的历史远不能比。然而一直以来,这两处遗存却像谜团一样缠绕在人们的脑海中,甚至让一些学者为其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诗词和碑文在文字上藏头露尾,看似文字游戏,实则含义深刻,这种表现形式古往今来并不鲜见,仅与淇县有关的就能举出若干例子来。比如将比干墓写为 “比干莫”,将淇县灵山的醒目泉写成“醒目白”,将殷末朝歌的贤圣君写为“六七贤圣君”等等。

      连日来,记者在淇县采访时了解到,对于印月峰和扯淡碑这两处古迹的历史内涵,专家学者们说法不一。

      印月峰是淇县北阳镇境内深山里一座峭拔的大石峰,当地也有人称它为印明峰。印月峰人迹罕至,上面的孙家寨早已是一片废墟。而扯淡碑则是 “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的“燕人”在生前为自己制作的墓碑。淇县“朱改王”的历史故事,以及印月峰和扯淡碑上面的文字记述,让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更加扑朔迷离。有位学者在经过近20年的研究后认为,《明史》中的有关记载不符合历史事实,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淇县的印月峰和扯淡碑与明朝的崇祯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改王”的历史渊源

      

      在淇县庙口乡的王洞村和王滩村之间有座王家祖坟,坟地的墓碑上端有 “定王归宿”字样,中间竖刻文字为“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这是王广大和妻子崔氏的墓碑。王氏一族在当地堪称望族,这里姓王的人对外一致宣称,他们的王姓是从明末皇子朱慈炯开始的,“我们的祖先姓朱,朱洪武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王家是朱改王。”

      得知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定王朱慈炯的后人生活在庙口乡一带,淇县的文史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兴奋不已。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苦心考证当地著名的古迹印月峰与扯淡碑,庙口乡王家祖坟墓碑的发现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

      淇县学者岳武佐接受采访时说,史书《明史 ·诸王传》在介绍定王朱慈炯时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书中说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慈炯在崇祯十四年九月被封为定王,当时朱慈炯10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定王朱慈炯下落不明,即史书中所说的“不知所终”。如今在庙口乡发现了定王朱慈炯的归宿地,让史书中“不知所终”的谜底真相大白。

      淇县从事文史工作的关永江、石同勋、岳武佐、郑厚德等几位古稀老人一直在潜心研究当地历史。为了考证 “朱改王”的历史真相,几位老人不顾年迈,先后4次深入山区实地调查考证,并理清了王洞、王滩、朱家、庙口等村庄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朱改王”的缘由。

      王滩村今年 75岁的王庆是定王朱慈炯的第十世孙。他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家史感慨颇深。据王庆介绍,朱慈炯逃难到淇县后改名王广大,其后人至今已繁衍了17代。王庆讲述的“朱改王”这段历史让我们心生感慨。

      那是甲申年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年),李自成的义军攻陷北京城,庄烈帝崇祯看到大势已去,遂把家人和心腹太监王承恩召集起来,他无奈地说:“朕登基以来,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但诸臣误朕,让朕回天乏力。”崇祯皇帝当场任命王承恩为提督京官,令王承恩想方设法带领易服更名的太子和永王、定王逃出京城,以图“留住青山,他日复国”。崇祯皇帝又在皇袍上御书,写完后交给王承恩。王承恩深感使命重大,遂让太子更名广初,永王更名广福,定王更名广裕,四人匆忙向崇祯辞别。在逃离的过程中,太子被李自成的义军抓获,永王被义军杀死。王承恩带着定王杀出重围逃出了京城。

      定王随王承恩一路南下逃到淇河岸边,在太行山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王承恩对定王说,眼下我们虽逃出了虎口,但还要加倍小心,为免遭追杀,今后你我要以甥舅相称,你不能再姓朱了,要改姓王,名字广裕再改成广大。

      王广大 16岁时,在王承恩的操持下与一姓崔的女子完婚。王承恩在他们结婚时取出崇祯在宫中交给他的皇袍,在皇袍内襟上写道:“庄烈三子朱广裕,避嫌改名王广大,婚配崔氏,启传后代,勿忘祖门。崇祯二十年。”王承恩将他们住过的山洞取名为王洞,王洞村由此得名。

      由姓朱改为姓王的王广大与崔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人丁众多的王氏一族。随着人口增加,王家人分地而居,于是又有了王滩村。那件祖传的皇袍一直由家族中的老家长保管着。在清末民初的那些年里,政治环境宽松了,这里姓王的人用不着再为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后代而担惊受怕,族人中的男性结婚当天,新郎要穿上皇袍完婚。每到清明节,族人要到祖坟举办坟会,在坟会上他们把祖传的皇袍高高挂起来,让全族的人祭拜。

       “我父亲结婚时还穿过那件皇袍。”王庆十分惋惜地说,新中国成立前夕,祖传的皇袍在王洞村的老家长那里保管着,为生活所迫,这家人将皇袍改成小孩的衣服让孩子穿了,皇袍从此被毁。

      王承恩带着定王逃出京城,后来的清顺治皇帝还发出过通缉诏,被通缉的人除了朱氏嫡亲外,王承恩是首犯。 “如果像《明史》所说‘帝崩于煤山,王承恩从死’,那么清朝还会下诏缉拿王承恩吗?”王庆显得很不平静。

      王庆家祖坟的墓碑上还刻有这样的诗句: “承恩苍天灰若木,托孤之志化夕阳。白骨飞灰从此去,任他神乌晓夜忙。”据称这是当年王承恩临终前发出的感慨。

       “朱改王”360余年了,至今已繁衍了17代。《王氏家谱》在叙述那段历史时这样写道:“闯王替天废明帝,崇祯托孤王承恩。王洞隐姓朱改王,续写家承启后昆。”

      岳武佐对记者说,由定王朱慈炯当年的 “不知所终”到今天的真相大白,让人从中看到“朱改王”与印月峰、扯淡碑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应当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

      

      云遮雾罩的印月峰

      

      到印月峰进行实地采访,正赶上大雾天。记者与随同采访的人员乘车由淇县县城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约 20公里后在山脚下停下后步行进山。浓雾笼罩之下,我们连印月峰的影子也看不到。“印月峰在深山里面,下了车还要翻山越岭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即使没有雾这时也难看清楚印月峰是啥模样。”随行的岳武佐老人对记者说。

      岳武佐年逾七旬,他一直在研究考证扯淡碑和印月峰,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并于去年将近 20年的研究成果写成了长达4万余字的论文。听说记者要上山采访,岳武佐不顾年迈体弱,欣然答应当向导。

       “山上连条羊肠小道都没有,咋有人来到这里建个孙家寨?”听到记者的提问,岳武佐说:“所以说这是个谜呀,就像这大雾一样让人看不出个究竟。”他接下来说,印月峰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茂密的荆棘覆盖着地面,以前他在夏天来印月峰考察,咋也摸不着路。可是登上印月峰就会发现,那上面是一片开阔地,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而且,孙家寨留下来的大片建筑废墟的规模让人猜得出当年寨主的身份非同寻常。

      爬了约一个小时的山之后,浓雾渐渐散开,印月峰凸现在前方。远远看去,印月峰犹如一个高大的圆柱体的天然城堡耸立在那里。再往前走我们看到,印月峰笔直峭拔,绝壁如刀削一般。及至近前,岳武佐首先带领记者来到东面的绝壁下,半山腰处的摩崖 “印月峰”三个竖写的正楷大字赫然在上。大字的左右两边有两行竖写的小字,为了看清其内容,随行的黄强当了一回“蜘蛛人”。他踩着别人的肩膀攀上去,将身体贴向摩崖,才看清了右边的小字为“皇明御史”,左边为“孙睡仙书”。(本报《文化鹤壁》系列报道曾于去年11月28日对明末御史孙征兰进行过专题报道:孙征兰,淇县北阳镇南阳村人,自称睡仙,为官时曾负责向皇帝转交奏折,被称为“转本御史”。后来,明朝灭亡,孙征兰遁回故里。)

      岳武佐告诉我们:印月峰摩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明末御史孙征兰的反清复明思想,尤其是 “皇明”二字让这种思想暴露无遗。综合起来看,“印月峰”实为“印明峰”,因为孙征兰选择在东边的这面绝壁上题写摩崖,使摩崖朝向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样,他在题字时便省去了“明”字左边的偏旁“日”,“印明峰”就成了“印月峰”,从而使他内心深处的反清复明思想得以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藏头露尾的文字表现形式并不少见,像人们熟知的比干墓的碑文,因碑下即是土,碑文便有意写成了“比干莫”。淇县灵山的醒目泉也是如此,碑刻的下面就是泉水,碑文中的“泉”字便省去了“水”,成了“醒目白”。

      与其他摩崖不同的是,在印月峰的摩崖中看不到刻石的年月记载,却特意强调孙征兰作为明朝遗老即皇明御史的特殊身份。岳武佐说,这也是印月峰摩崖的独特之处,如果说这是个谜,这个谜并不难解。他说: “印月峰上面的孙家寨还不知隐藏了多少秘密。”

      印月峰的四面几乎全为绝壁,孙家寨的寨门就位于印月峰北面的峭壁上。相比之下,北边这面峭壁有一处陡坡,经人工稍许开发后勉强能够攀登进入寨门。寨门这一面虽然也是峭壁,但是峭壁上还是筑起了高高的寨墙,寨门却又很狭小,仅容一人低下头才能通过。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戒备森严。

      正如岳武佐所说,我们进入寨门后向四面放眼望去,确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脚下这片东西长约 150米、宽约100米的平地上到处是建筑废墟,让人顿生沧桑之感。

      废墟中散落着一些瓦片和缸片,瓦片看起来较为平常,缸片却特别厚,说明当年寨子里使用的缸容量很大。废墟的东南角有个直径约 30厘米的石臼,应当是用来舂粮食的。

      从废墟的结构可以看出,这里原是一座四合院的建筑,面积在 1000平方米以上。有几间房基里面还有地道口,从地道口向里看地道的走向,这些地道可能是相通的。可以断定,有人曾在这里生活过。

      岳武佐说,这座山寨在当地都叫它孙家寨,相传是孙征兰所建,可是这里地处荒山野岭,人迹罕至,到今天连条山路都没有,更无水源,当年的孙征兰为何选择在此建寨?孙征兰一生为官,《淇县志》记载他到了晚年才回到家乡淇县,他为什么到深山里建寨安家,而且建筑规模如此之大,戒备如此森严?岳武佐又说,当地还传说孙征兰在这里练过兵,可是印月峰这弹丸之地屯不了几个兵,而且他所效忠的明王朝已经灭亡,他在为谁练兵?

       “这些疑问曾经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多年,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思考这些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岳武佐说,后来他把印月峰与当地的扯淡碑以及“朱改王”的故事结合起来研究,才解开了其中的历史谜团。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是历史常识,为众人皆知。然而,一位退休老人在经过近 20年的研究和缜密的考证后认为,朱改王的碑文与印月峰、扯淡碑,以及河北省平山县天桂山的崇祯皇帝避难行宫等形成了一个证据链,证明当年吊死煤山的人是崇祯皇帝的替身,淇县是崇祯皇帝的归宿地,印月峰是崇祯皇帝“修真”之处,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  

      

      扑朔迷离的扯淡碑

      

      淇县的珍贵文物扯淡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探究的目光。多年来,扯淡碑奇特怪诞的碑文让诸多研究人员仿佛身陷迷雾之中。因为自古以来的墓碑均作为纪念物留存于世,刻石立碑是件庄重的事情,碑文通常为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而扯淡碑却赫然刻着 “扯淡”和“再不来了”这样的词语,加之这通古碑上只说碑主是“燕人,水木氏”,没有碑主的名字,也没有立碑的时间。那么,扯淡碑究竟是为谁所立?

      扯淡碑原立于淇县县城北门外的祖师庙内,因碑上有 “扯淡”二字而得名。据介绍,在“文革”时期,扯淡碑变成了淇县农机公司院内井台上的垫脚石。后来,有关部门将扯淡碑运到淇县摘星台公园内保护起来。采访中记者看到,扯淡碑现立于摘星台公园东南角,碑身加装了精致的玻璃罩,可见有关方面对这通古碑十分重视。

      该碑的阳面和阴面均刻有碑文,共 111个字。淇县学者岳武佐近20年来一直在研究扯淡碑,他对碑文中的每个字都牢记于心。岳武佐介绍说,残存的扯淡碑为石质圆首,高1.78米,宽0.86米,厚0.18米。石碑阳面的上额横刻文字为“再不来了”,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泰”字左右两侧为“扯淡”二字,“扯”和“淡”下边的竖刻文字为:“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碑刻的阴面上方竖刻“碑阴”二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四字,两侧竖刻文字为:“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有人撰文指出,扯淡碑碑文表达了道家的无为、消极、厌世的思想,格调不高,历史价值有限,没有必要加以美化,以免把糟粕当成瑰宝。也有人认为,扯淡碑碑文奇特,故弄玄虚,看似大彻大悟之语,实则文字游戏而已。

      在淇县的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当地民间关于扯淡碑的传说。相传,扯淡碑的主人是明朝人沐怀古,沐怀古原在朝廷里当大官,后来犯下死罪,临刑时由仆人代其伏法。沐怀古逃出京城后一直往南走,因为过不去黄河,他转而来到云梦山修行。后来,沐怀古在临死之前感叹道: “让人家替自己死了,自己还是免不了一死,真是扯淡啊!”于是他为自己写下了扯淡碑的碑文。

      而岳武佐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多方考证后写下了《扯淡碑,崇祯皇帝的墓碑 ──兼谈崇祯吊死煤山之真伪》的长篇论文。他结合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明史》中的记载,对扯淡碑碑文逐字逐句地进行剖解,在文章中有理有据地指出扯淡碑绝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对崇祯皇帝来到淇县云梦山修行情况的曲折而又真实的记录。“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只是假象,他这个‘燕人’当年逃出京城后躲进云梦山‘修真’,扯淡碑的碑文是他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岳武佐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退休老人剖解扯淡碑

      

       1999年退休的岳武佐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时说,退休前就一直在研究扯淡碑。在刚开始研究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想到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灭亡已300多年了,世人普遍认为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死。可是在接下来的研究考证中,岳武佐发现相关史料对崇祯皇帝的记载难以自圆其说,而扯淡碑碑文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崇祯皇帝的人生经历,另外还有一系列的历史遗存所形成的证据链,让他不得不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在研究考证扯淡碑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启发,使我能够在近20年的时间里坚持下来并有了成果。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这个结论不是在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岳武说又说,研究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成果,让他感到如释重负。

      扯淡碑尽管极其怪诞,甚至以 “扯淡”二字为题,但是岳武佐说,在碑文中不仅根本找不到胡说乱道的内容,而且通篇111个字以隐约的方式将墓碑主人的身份信息表达了出来。从扯淡碑阳面的正文“泰极仙翁脱骨处”说起,“泰极”二字是在说碑主的身份,二字合在一起使用说明碑主的身份达到了顶点,有极高的地位。古语说“否极泰来”,否与泰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和两种境界,达到泰极的境界后自然要走向反面,即否来。这符合辩证法原理。扯淡碑的主人达到了“泰极”的境界,自然要“否来”,这里是暗示他的“泰极”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而过去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其身份和地位无人能比,“泰极”二字言明碑主为皇帝身份,而且是个下了台的皇帝。“仙翁”一词说明碑主的年纪很大。

      再接着看碑文,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这说明了碑主是个北方的燕人,在明末的甲申年来到淇县云梦山修行,他的事迹已经详细地记载在当年的史料中,碑文中不敢再多说了,这段碑文道出了仙翁来到云梦山的隐情。至于碑主的姓氏,岳武佐说,中国没有“水木氏”这个复姓,五行中有“水生木”一说,“朱”字去掉首部即为“木”,根据《说文解字》中对“水”和“木”的解释,“水木氏”三字可以理解为“北方的朱氏”。这段碑文暗指这个姓朱的燕人在甲申年失去地位后在云梦山修行,又怕暴露真实身份不得不隐没姓氏,到了临终前在碑文中也不敢说出自己从前的事情。

      碑文中说 “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这句话也在说明碑主的皇帝身份,因为皇帝是“万岁”,他在世时别人不能直接说他的年纪,只能称他“万岁”,即“生不言寿”。

      扯淡碑的阴面正中间刻有 “为善最乐”四字,道出了墓碑主人后半生的信仰和追求,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切感悟。碑文“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中的“三光”是日、月、星的统称,代表天。这句话表明他这个真龙天子在位时没有辜负上天和百姓,隐居修行成为仙翁后也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则道出了他修道的成就和经验。

      综观扯淡碑,碑阳写的是拥有 “泰极”地位的天子,碑阴写的是一个修行的道人,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概括了“泰极仙翁”的一生。

      那么,这个天子到底是谁?碑文中介绍, “泰极仙翁”是个“燕人”,他在明末甲申年来到云梦山修行。明末甲申年为明朝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众所周知,这一年正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明朝灭亡的时间,“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说的便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由于仙翁的特殊身份,让他在碑文中不敢再写自己的事迹。由此看来,这个天子无疑是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得出“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这一结论便水到渠成了。

      

      一系列证据形成证据链

      

      迫于李自成大顺军的压力,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那段历史早已盖棺定论,远离京城的淇县怎么又冒出个崇祯的墓碑来?对于记者的疑问,岳武佐说,这也是他曾经日思夜想的一个问题。过去他对崇祯吊死煤山深信不疑,剖解了扯淡碑碑文后不禁令他大为震惊 ──难道说崇祯皇帝当年逃出了北京来到了淇县?

      如果明末甲申年来到云梦山修行的 “燕人”是崇祯皇帝,那么他在淇县一带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为了证明自己对扯淡碑的研究结论,岳武佐开始寻找相关证据的支持。他首先从查阅明清时期的史料入手,结果发现史料中对崇祯皇帝当年的生死说法不一。

      《庄烈帝纪》和《李自成传》等书中对当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和崇祯吊死煤山时的情况均有所介绍。书中写到:崇祯皇帝命 “王承恩提督城守”,“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宫,备亲征。”“天未明,后城不守。”“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还说李自成进宫后“登太极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从这些记述中可看出崇祯当年已经死在了北京。

      然而,《明史 ·马士奇传》中说:“(崇祯)十七年三月城陷,士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言东宫二王被执。”在《明史·吴甘来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城陷,有言驾南幸者,甘来曰:主上明决。”从这两处记载中可知,当时有人说崇祯已经离开了京城,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往南方去了。在《明史·范景文传》中也有“帝南幸”的记载。

       “史料对崇祯皇帝当时是生是死说法不一,这至少说明他逃出了京城还是有可能的。”岳武佐说,在《明史·李邦华传》中写到了李邦华奏请崇祯皇帝“仿永乐朝故事”。永乐朝故事说的是明朝初期永乐皇帝朱棣攻陷南京后,建文皇帝在大臣们的护送下逃出京城的故事。《明史·倪元璐传》说:“李自成陷京师,元璐整衣冠,拜阙,曰:南都尚可为。”大臣们请求崇祯效仿永乐朝故事,到南都(南京)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由此可以想见,如果崇祯当时逃出了京城,他的目的地应该是南京,这与上述“驾南幸”和“帝南幸”的记载是吻合的。再结合淇县流传的扯淡碑故事,故事说扯淡碑的主人当年逃出京城后一直往南走,因为过不去黄河,转而回到淇县云梦山修行。民间故事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说明崇祯逃出京城不仅有可能,而且应当是历史事实。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选择在淇县落脚,是因为这里有他的心腹之臣孙征兰。孙征兰当年与崇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朝中负责向崇祯转递奏折,家乡人称他为转本御史。在明朝灭亡时期孙征兰回到了淇县老家。至今孙征兰的后代在提起孙征兰时还说他回来后的行踪非常诡秘,家里的人不知道他成天在外面忙什么。而位于淇县印月峰之上的孙家寨相传由孙征兰所建,这座位于深山、人迹罕至的山寨的遗址规模相当庞大,立于绝壁之上的寨墙和寨门至今仍显示出当年的戒备森严。孙征兰回到家乡后本当安享晚年,没有必要再建这样的一座山寨,可是由于他曾效忠的皇帝来到这里避难,他自然要在非常隐蔽的深山里为其建造一个安身之处,这就难怪有人说孙征兰 “行踪非常诡秘”了。这种解释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扯淡碑上说“泰极仙翁”在“云梦修真”,孙家寨恰好就在云梦山景区内。

      另外,现立于淇县庙口乡境内的朱改王碑也为岳武佐的研究结论提供了佐证。朱改王碑记载着当年王承恩保护崇祯皇帝的三儿子朱慈炯来到淇县避难,以及朱慈炯由姓朱改成姓王的那段历史。如果像史料中记载的王承恩与崇祯一起吊死在煤山的话,那么淇县朱改王的那段历史也就不会发生了。

      在庙口乡王滩村采访时,村民王庆老人告诉记者,他现在住的房子有 300多年历史了。记者看到王庆家的房子四个房角处均有砖雕,分别刻着两个“忠”字和龙凤图案,这样的装饰在平常百姓家是看不到的。王庆是朱慈炯的第十代孙,他对记者说,我省栾川县现在有崇祯的太子朱慈烺的后代,朱慈烺当年逃到栾川后由姓朱改为姓刘。《老人春秋》杂志(1994年第12期)曾发表《明太子慈烺的归宿地》一文,介绍了太子朱慈烺在王承恩的保护下逃到栾川隐姓埋名的经过。在开封市现在也有崇祯皇帝的后代,而且他们也由姓朱改成姓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天桂山现在还保留着一座名为“崇祯皇帝避难行宫”的建筑,当地人说这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时崇祯为防不测命人建造的。

      种种历史迹象形成了证据链,证明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吊死煤山是历史假象,当年吊死煤山的人是替死鬼。岳武佐说,崇祯皇帝当年是否吊死在煤山,淇县的扯淡碑给出了答案。

      (全文完)
    1264130740485.gif
    2008313555.jpg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10-19 00:00
  • 签到天数: 18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崇祯与“扯淡碑”之谜 】


    大明崇祯十七年,淇县云梦山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他衣衫褴褛,疲惫不堪,显然是远道而来。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姓甚名谁。只见他抬头朝山上望了望,然后步履蹒跚朝远处一座道观走去。


    过了许多年,这个神秘的、俗名唤作沐怀古的男子,在云梦山潜心修道,终成正果,道号“泰极仙翁”,受到信民敬仰。老之将至,他在县城北圈门外造了一座祖师庙,盖起了一座八角楼,夜深人静,人们经常看到他伫立楼台,深情地向北眺望……

    后来,他死了。死前,他为自己凿好了一块墓碑,面朝北方立在庙里。不知为何,他把碑文反复磨写了几次,最终留下了一篇神秘的、让后人倍感困惑的铭文……


    讳莫如深的碑文


    看上去,沐怀古的墓碑很普通,圆首方座,石材简陋,高不过两米。在古代,圆首的墓碑被称之为“碣碑”,主人的身份一般比较低下,官位则应在五品以下。但是,具体到沐怀古道人的身份,典籍遗存中少有道人死后立碑的记述,因为这不符合“无为而极”的道家思想。
    沐怀古是个例外。

    这个道行颇深的道教名士,之所以一反常道,刻意要为自己树碑立传,显然是想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或者要表现一种情绪,一种强烈的“不甘寂寞身后事”的情绪。然而,讳莫如深的神秘碑文又分明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昭示着墓碑主人神秘莫测的身世之谜。


    碑的正面共勒有76个字,居中为“泰极仙翁脱骨”6个大字,碑右竖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道访云濛(云梦山原名云濛山)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左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门空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有意思的是,碑首还刻有一句“再不来了”,两旁更有“扯淡”二字。此碑因此也叫“扯淡碑”。碑阴文字较少,顶端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刻有“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和“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全碑共勒110个字。

    仅从碑文来看,这个道号“泰极仙翁”的墓碑主人,俗姓水木,河北人(燕人),明末甲申年(公元1644年)入云梦修道;他的生平事迹在甲申这一年的历史中有详细记载;他活了144岁(一纪为12年,十二纪即144年);擅长琴棋书画;生病时他为自己立了这块碑。

    碑文主要记录了墓主的身份、生平,但描述极为模糊和让人费解。

    首先是姓氏。中国人的姓氏大都富有渊源,但在汉人姓氏中,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并没有“水木”这个姓氏,而明朝时期的姓氏情况我们已无从考证,所以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墓碑主人出于某种用意臆造出的一个姓氏,并且寓意着墓主的真实姓氏。

    一个比较简单的推测是,“水”“木”相加即为“沐”,“沐”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进而有人猜测,墓碑的主人可能是明初名将沐英的后代。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沐英是安徽人,后人又大多镇守滇边,与碑文中所说“翁燕人”不符。另一种看法是,这可能是一种谐音,因此直到现在,当地人称墓碑的主人为“沐怀古”(沐通暮,意即暮年怀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墓碑的主人根本没打算流露自己真实的姓氏,因为在接下来的碑文中,他有意要道出一个更大的谜团,而能否揭开这个谜底,成为破解墓碑主人身份之谜 的关键。这即是碑文中所说的,墓碑主人的身世生平在明末甲申这一年的历史记载中已有了详尽的描述,意即他的身世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界定墓碑主人身世的范畴。但问题是,这个神秘的“泰极仙翁”被众人所知的范围有多大?在当时他是一个全国皆知的人物,还是某一地域的名士?其显赫的身世为何“不敢再赘”?

    此外,墓碑没有署具落成的时间,这是一种极不寻常的做法。而更加不同寻常的是,碑额上不仅刻有“再不来了”四个大字,墓主人还酣畅淋漓地在自己的墓碑上愤愤地勒下两个字———“扯淡”。

    石碑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离奇的故事呢?



    崇祯皇帝还是沐怀古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扯淡碑”还一直耸立在淇县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内,“文革”中被轰然推倒,当成石料砌在了县农机公司的井台上,1984年经过修复后,移入摘星台公园。淇县当地的一些历史爱好者对“扯淡碑”研究亦始于这时。而此前,有关“扯淡碑”的传说,版本众多。

    其中传播最广的一个说法是,墓碑的主人叫沐怀古,乃明朝末年的一个忠臣,无端受朝中奸臣陷害,获罪满门抄斩。血雨腥风之际,家仆念其耿直忠烈,恩泽有加,表示愿意代主受过。于是,沐怀古扮作道人,担一架松柴逃出了京城。一路来到淇县后,沐怀古隐姓埋名,遁入空门。将死之时,蓦然回首,一生悒郁,愤然难平,仰天一声“扯淡”、“再不来了”,郁郁而终……

    有关“扯淡碑”的真相,始终停留在传说的层面
    但传说也未必不可信。从碑文传递的信息来看,我们起码可以确定一些墓碑主人的大致特征。比如,他是一个落寞的北方显贵,明末甲申年来到云梦修道,有着无法言说的神秘身世,对自己的遭遇或者现实社会存有愤懑之情,去世前在当地有一定威望,死前始终想道破身世之谜,却又顾虑重重,以至反复揣摩碑文(石碑上有磨擦痕迹),终究连姓名也未敢留下,等等。

    而在上个世纪初,可能有过一次破解真相的机会。据说在民国初,每年正月,淇县县城总会出现几个乘小火轮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下了火车,匆匆赶到“扯淡碑”前供奉一番,然后又匆匆离去。如此五六年。此后再也无人来碑前拜谒过。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群神秘的北京人与“扯淡碑”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以后的当地史料中对此也没有任何记载。

    然而,人们对“扯淡碑”的兴趣始终不曾枯竭。

    近几年,研究“扯淡碑”的主要力量来自淇县民间,这其中,以淇县台办主任申万建为代表的几个当地历史爱好者,通过对“扯淡碑”多年的潜心研究,得出了一个足以震动整个史学界的研究推论,他们认为:“扯淡碑”真正的主人是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

    而此前众所周知的历史是,明朝皇帝崇祯朱由检由于李自成攻破北京,殉国吊死在煤山,大明王朝随即覆灭。

    有关崇祯之死,尽管史料中已有明确记载,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史学界或许是受尼采“怀疑哲学”的影响,包括崇祯之死在内的一批历史事件在一番番沸沸扬扬的学术争论后,骤然变得异常可疑,有些甚至渐成谜妄之论。

    申万建等人提出的观点,涉及到一个互为反证的问题。即要想证明“扯淡碑”的主人是崇祯,就必须首先解开崇祯之死的谜团,崇祯之死的真相是“扯淡碑”即崇祯之碑前提;反之,证明“扯淡碑”即崇祯之碑,亦能破解崇祯之死的真相。

    申万建等人选择从“扯淡碑”入手,他们所有的启发最早也都源自这块碑。这其中,碑文中有关“水木氏”明末甲申年到云梦修道,以及在这年关于他众所周知的不凡经历,使申万建把目光聚集到了距今三百多年前的公元1644年。

    公元一**年


    这一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一年。

    公元1644年,中国版图上同时存在着三个**———北京大明崇祯**、沈阳满清顺治**和西安大顺李自成**。他们的年号分别为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

    三个**最终的较量也发生在这一年。这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国才两个月的李自成,最先向明王朝发起攻击。李自成、张献忠统率百万农民军,以所向披靡之势,从陕、鄂两地起兵,迅速向北推进,只用了一个多月,3月19日,李自成率军攻占了紫禁城。京城失陷前的拂晓,明朝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统治中国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灭。

    而此时远在关外的后金国并没有意识到,一颗熟透的果实即将落到自己头上。此后,清军受明朝骁将吴三桂的邀请,在山海关大败农民军,把登基才一天的大顺国皇帝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一番血雨腥风后,满清成为最后的赢家。

    落败京城后,李自成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在湖北的一次战役中中箭身亡。

    依据“扯淡碑”对墓碑主人明末甲申年、亦即公元1644年当中人所共知的不凡经历的描述,这一年,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或许只有两个人———大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和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大顺国皇帝李自成。长安源社区

    逻辑学当中,有一个“模糊推理”的定律。大义是,围绕论点,在论据外延过大或者不够充分时,可以依据已有的论据推出一个模糊的结论,以便进一步求证。如此,假如我们将崇祯和李自成作为一个模糊结论的论据,那么,他们两人谁更接近墓碑主人的特征呢?

    通过研究,申万建等人把目光对准了崇祯。尽管史料中对崇祯和李自成命运的结局均有详实记载,但相对于闯王李自成来说,崇祯之死显然充满了更多悬疑。

    历史上,有关崇祯之死的说法很多。《明清史稿》记载,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晓,在大顺农民军攻破京城的前夕,崇祯在玄武台鸣金唤将,竟无一人前来。痛心之极的崇祯感到大势已去,遂将皇后、嫔妃、公主赐杀,然后,在几位老臣的陪同下朝煤山走去。死前,崇祯咬破手指在身上写下一段血书,大意是:我是大明朝皇帝崇祯,死后尸首可任由贼军处置,但不要伤及无辜百姓。写罢,崇祯又向随从交待,死后一定要用头发将他的脸庞遮住,九泉之下,他已无颜与祖宗相见。之后,年仅33岁的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和崇祯一起死去的还有11位大臣和随从。

    农民军大破京师后,李自成登上煤山查看崇祯的尸首,念及临死不忘百姓安危,他下令厚葬崇祯和为之殉死的诸位大臣。

    这是正史当中有关崇祯之死普遍被认同的一个版本。

    那么,申万建等人对此提出异议的根据是什么呢?

    申万建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设崇祯想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他有没有逃出这一死劫的可能呢?

    从主观上看,当时年仅33岁、执掌江山不过17年(其中,真正执政才9年)的大明朝皇帝崇祯,无疑有着太多未竟的志向与心愿。史料记载,崇祯理政之后,心存鸿鹄之志,为政异常勤勉,一度朝纲大治。当时尽管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但来自李自成的打击让崇祯多少感到有些突然。大顺军攻破北京时,明朝在关外和南方尚有大量军队。

    从方法上看,作为一国之君的崇祯皇帝要想成功保住自己的性命,可谓易如反掌。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队虽然已破京师外围,崇祯对皇城卫戍部队已失去控制,但李自成的钳形攻势却在京城北部为崇祯出逃留下了一个偌大的缺口,何况山海关还有吴三桂率领的二十万明军精锐部队(此后这也成为李自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史料中从未有过李自成与崇祯谋面的记载,所以,崇祯即使混迹市井,也很难被人发现。而且,李自成的战略目标是颠覆明朝**,而非弑杀崇祯。

    所有这些都让申万建们感到,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晓发生在北京煤山上的那一幕历史悲剧,或许只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脱逃计,而那个长发遮颜、身上写有血书的人,也许并非崇祯本人,而或许只是一个替身。


    充满悬疑的推论

    按照“扯淡碑”的主人很可能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说法,接下来,申万建等人就必须回答至少两个问题:一是崇祯为什么选择南逃?又如何落脚淇县,归隐空门?二是崇祯在云梦山漫长的隐居生涯中,史料中为何没有他有关反清复明的记载?

    如上所说,当年崇祯假如想逃出北京的话,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最佳的去向应该是北方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但是按照申万建等人的看法,崇祯在明朝将倾的当年便来到了距离京城五百余公里的云梦山。而这里,无论是距京城的距离还是地域特征,都并非是一个渴望求生、处在极度危险中的落难皇帝的最佳选择。

    翻阅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崇祯是一个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的君主。正是由于这种性格,1641年战事正当吃紧之时,他却下令诛杀了对朝庭忠心耿耿的袁崇焕。对于吴三桂,崇祯同样不信任。此外,吴三桂踞守山海关抵御清军,虽屡建奇功,但从当时明军节节败退以及清军窥视关内已久的形势看,山海关也并非是理想的安身之地。如此,选择向南逃亡便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亡命之人逃亡之前,对逃亡路线和目的地的选择多心存迷惘,但潜意识当中,总还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感。众所周知,明王朝朱氏家族的老家在安徽凤阳,明王朝先在南京建都,而后由南向北迁至北京。因此从心理上,大明朝崇祯皇帝很容易认可南逃的路线。

    满清入关执掌朝政后,百余年间对“反清复明”势力的围剿始终不遗余力,对朱氏老家一带的反清活动尤为关注。因此,南逃的崇祯为了保命,选择一处自己最为陌生的地方藏身,或许最安全。

    因此,崇祯落脚云梦山便成为一种可能。而他选择修道隐身,更是中国许多落寞人士的通常的做法。另外,在中国历史上明王朝盛行崇教之风,而崇祯本人正是笃信道教的信徒。

    至于崇祯在此后漫长的余生中为何没有再作抗争,申万建认为这并不难理解。满清入关后,以其凌厉的攻势迅速将明朝残余的军事力量消灭殆尽,并对全国实行残酷统治。深感失落的崇祯,隐身偏僻一隅,加之“无为”道义的耳濡目染,很可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反抗无疑又将暴露身份。迷惘、困顿、彷徨、无奈中,他接受了一种自己最不希望、最不甘心,但又惟一可以选择的生活。

    有关“扯淡碑”隐含崇祯之死真相的推论,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说。“扯淡碑”的真相或许就如申万建等人分析、研究的那样,也许不是。但无论怎样,这块神秘的墓碑已经纳入到了研究的范畴,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揭开“扯淡碑”的真相之谜,也许已为时不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2 09:12
  •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0-12-15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我下来搜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15 00:01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0-12-15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下次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0-5 08:19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15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5-1-20 00:51
  • 签到天数: 113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15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流行扯淡,提倡Y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2-8 20:1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12-1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历史就头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活了144岁?搞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5-10 18:55
  • 签到天数: 133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1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扯淡,别的不说,就那狗爬的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能扯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2-28 09:34
  • 签到天数: 138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16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扯蛋,发那么长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10-19 00:00
  • 签到天数: 18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K,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多岁咋说?这里本来就是神传文化起源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领金币是真实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论坛自带搜索|下载论坛app|手电大家谈-手电筒爱好者之家 ( 备案序号:鲁ICP备05002565号 )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与手电大家谈立场无关。
    最佳浏览模式:1920*1080



    GMT+8, 2025-2-3 16:15 , Processed in 0.151160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