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在哈啰单车公司(运营主体为上海均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台系统上,有大量的单车信号在夜晚消失,白天又重新出现,但单车的位置并没有移动。
而一些地方的用户发现在用哈啰单车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车无法解锁。据哈啰单车方面的统计,两个月的时间,数十万辆哈啰单车和总部“失联”。
10月25日,哈啰单车执行总裁李开逐在朋友圈将哈啰单车“失联”的矛头直指LG化学及为哈啰单车组装LG化学电芯的厂商,怒斥LG化学电芯质量差,导致哈啰单车付出很大的代价找回受影响的单车,以及更换故障电芯。
白天出现,夜晚消失的“幽灵单车”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当越来越多的“幽灵单车”出现,哈啰单车资深技术专家孟建波和同事们发现,这些单车的位置一直没有发生移动,意味着车子没有被人使用。过了2个月,“幽灵单车”的数量就增长到了10万辆。
如果按照一辆单车1000元的造价计算,这批失联单车仅造价就是1亿元。加上车子长时间没有被使用,对哈啰公司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不知道“幽灵单车”出现的具体原因,只能先想办法把“幽灵单车”找回来。按照“幽灵单车”出现的特征,孟建波带着同事们在全国范围排查了哈啰单车后台系统里“白天出现,晚上消失”的单车,通过白天单车发出的信号对单车进行定位,然后安排运维人员找寻并运回仓库。
随后,孟建波和同事们随机撬开了其中2000辆单车的智能锁,之后,他们发现,这些智能锁使用的均为LG M26型号电芯,电芯的防爆阀被冲开,也就是说电芯已经不能使用。但同期同地域使用的国产电池及其他外资品牌电池,并未大规模出现类似问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海妮 摄
哈啰单车执行总裁李开逐10月25日曾在微信朋友圈中发文指责LG电芯称:
用过不少品牌的电芯,LG质量是最差的。别说对比其同胞三星,就是比国内品牌的电池也大大不如。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来找回大量受影响的单车,更换故障电池。
在来自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电池高温充放电循环测试检测报告的数据显示,LG公司生产的多个型号的锂电池在45°C,4.1V-4.2V的实验条件下,出现了电压为0的失效现象,无法再进行充电、放电工作。
在锂电池失效后,单车还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作为能量来源,但太阳能电池板一是无法在夜晚为单车供电,二是其供电能力有限,只够发射位置信号,不足以让用户开锁。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批单车只有在白天有信号,并且无法解锁的原因。
为何哈啰不用国产锂电池
10月26日,LG方对媒体做出回应,认为电池出现的状况不是质量问题,因为电池产品已经获得相应的国家和国际标准认证。而这份第三方检测报告中的实验是一个非标耐用实验,电池出现电压为0的情况是产品内置的电流中断装置被实验流程所触发,属于主动安全防护措施。
换句话说,LG认为不是产品设计和性能缺陷,是测试标准太高了。
但是据搜狐科技,多位行业技术专家表示并不是这样,对于产品规格书中温度使用范围为0-45度的M26电芯而言,实验所模拟的使用环境并没有超出产品规格书的限定,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在45度下LG电池因为“保险装置非正常启动”而导致大规模电池报废的情况,都不应发生。
上文中提到,使用国产锂电池的单车并未出现大规模“失联”的情况,那哈啰为什么不把锂电池都换成国产的呢?
原因还是在于成本问题,据搜狐科技,LG M26电芯属于LG18650系列电池中的一种,是中端产品,而18650电池则是各种锂电池规格中最成熟的。
国内市场上供应的M26电池都是进口货,单颗市场价在10-12元之间,比国产同规格电池普遍6-8元的售价要贵出一大截。
三颗18650锂电池加上一块电池充放电保护板,采购价超过4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价是好几百元,电池包的成本只占不超过10%,使用30元的国产电池包还是使用40元的LG电池包对整车成本控制影响不大,但出问题的维保成本却极高。而一般人普遍都会认为进口成熟电池产品性能更好,寿命更长,既然成本差别不大自然就选择进口的了。
11月26日,哈啰单车产品侵权起诉了LG位于南京的电池生产公司乐金化学。由于代工厂负责加工电芯,在此次诉讼中,哈啰单车将8家加工LG化学电芯的代工厂也一并送到了被告席。
中国锂电池行业面临激烈竞争
通过中国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高额的补贴力度,中国电池企业迅速崛起。2017年全球电池出货量排行榜上前10名有7家是来自中国的电池企业。
前5名中,中国占据3席,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和沃特玛。其中宁德时代更是以12GWh的出货量占据榜首。另外两家则是松下和LG。
虽然体量巨大,但是中国电池企业在技术上和日韩企业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优势。在核心前沿技术层面,国产品牌依然处于劣势。
以锂电池最重要的能量密度为例,据搜狐科技,宁德时代要到2020年左右才能推出300Wh/kg的产品。
而日本的松下在2017年就推出了300Wh/kg的锂电池。
曾有专家表示,中国锂电池企业和日韩电池企业的技术差距在5年左右。
同时,日韩单吃企业还采用低价的亏损战略,试图将中国厂商挤压出局。
以韩国为例,数据显示,尽管市场不断扩大,但三星SDI、LG化学的动力电池业务利润不升反降。LG化学2017年动力电池营业额增长27.8%,但营业利润率只有0.6%,而2016年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亏损490亿韩元。三星SDI的情况更糟糕,动力电池业务连续三年亏损,2014-2017年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0.79%、-14.96%、-32.18%、-10.22%。
韩国企业这种长期亏损的经营策略与韩国政府给予的政策、资金、及低息贷款直接相关。这也使得韩国企业能频繁报出超低价格,争夺市场,再提价赚取高额利润。液晶面板等领域,这一招已经屡试不爽。
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曾经疾呼,韩国某些厂商的恶性价格战,尤其是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会让我国电池企业丧失生存和发展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经营报、搜狐科技等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