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2006年4月,南方都市报和南方网等几个网站相继登出了一则新闻消息:广东高州马贵镇大西村,于1944年的时候曾有美军飞虎机坠毁。当时美军赠送给村民的军用电筒现至今仍旧能使用。<o:p></o:p></P>
<P >军用电筒的消息引起了纳丽德公司上层领导的注意。对于本身就是从事手电制作的我们来说,使用了60多年的手电,确实是一件令人感到振奋的事情。<o:p></o:p></P>
<P >经过一番筹划,6月,我们以梁兵总裁为首,一行人从阳江抵达高州马贵镇大西村,意欲一探这支使用时间长达62年的手电庐山真面目。<o:p></o:p></P>
<P >经历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这个坐落在山谷的小村落,旅途中山路的颠簸着实让一干人等吃了不少苦头。接待我们的是大西村的支书陆书记,以及76岁的老人陆新文。据说这位老人便是电筒的拥有者。<o:p></o:p></P>
<P >陆新文老人和陆支书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发生的故事:1944年10月的一天晚上,一架美国抗日援华的“飞虎队”飞机在执行任务时,坠毁在高州市马贵镇大西村委会的棉被顶(今名万寿山)山林中。机上五名飞行员,四名壮烈牺牲,一名跳伞后负伤。受伤的那位“红头发红眼睛,身材高大”的外国人踉踉跄跄地来到村民宁日秀的家门口,善良的村民们收留了他,给他疗伤,并报告给马东乡的李乡长,最后把这名美国飞行员用轿子抬到罗定送车,由政府送回了美国。<o:p></o:p></P>
<P >当时那位美国飞行员为了表示感激,特意送给宁日秀一支军用电筒作为纪念。后宁日秀把这支手电又转送给了陆新文老人,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今。<o:p></o:p></P>
<P >时隔62年,这支电筒的筒身早已锈迹斑斑,电筒里面甚至长出了暗绿色的铜锈,筒身的镀层已经有近半脱落,露出了黄铜的材质。灯泡、透镜、反光杯等也因年代的久远而失去功用,但开关、电路等重要部件仍依旧正常。老人换上了反光杯、电池、灯泡和一块像是从窗户上截下来的玻璃片,按下了开关,再拍了几下(接触不良),灯泡就亮了起来。<o:p></o:p></P>
<P >由于更换的反光杯和透镜很粗糙,这支手电没能发挥原来的光效,重现给我们的,只是暗黄而微弱的光。但对于一支使用期限长达62年的手电而言,已经足够令我们感到难以置信及震撼了。<o:p></o:p></P>
<P >据老人说,44年的时候,村里还没有电,手电筒也是第一支。那位美国飞行员给他们留下手电筒,对于当时而言是一件非常宝贵的奢侈品。电筒刚开始使用的时候灯泡还是会亮,后来电池用完了,必须到马贵镇购买。再后来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手电坏了,老人找来人进行了修理,就这样,又用了十几年。<o:p></o:p></P>
<P >更让我们震撼的是:这支手电筒的制造商,早已在几十年前便具备了专利的意识。我们在电筒的尾盖部位发现,上面清楚的印着“WINCHESTER,TRADE MAKE,MADE IN U.S.A,筒身上更是印上“Patent Jan. 6 1926, Patent Mar. 30. 1926”的专利年限。这一发现让原本62年的使用历史得到了更确切的证明,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信息:这支手电筒是制造于1926年,距离现今已有80年的历史!梁兵总裁不由得感叹道:“80年,相当于我年龄的两倍有多!”想想80年前,美国人就知道,给他的军队配手电筒了。”而其质量非常过硬。从这些小细节,可以反映出美国军队对单兵作战装备的重视。“希望中国军队向他们学习,真正能把单兵作战能力提升到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水平。”<o:p></o:p></P>
<P > <o:p></o:p></P>
<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8 13:43: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