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11
xiewg 发表于 2012-9-14 1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小的筒子,谈得上什么散热,表面积决定散热效果,核心到表面的热阻决定导热效果。对于核心来说,热阻越 ...
至于LZ的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核心温度肯定不止50度。
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本质问题,可能这点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焖烧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焖烧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这是质疑派目前的软肋,或者说致命的地方。
举个例子:有的道路限速 40,有的 60,超过了就算超速,不同速度不能一概而论,得看限速规定。
而对于“焖烧”,什么程度算焖烧呢?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16
如果 发表于 2012-9-14 1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还是没明白焖烧锅是啥意思,很简单,拆开测量一下led模组的温度,外壳的温度不代表内部的温度,举一个 ...
问题就在这里,对于焖烧没有统一的定义。
假设热阻增大导致散热不良,那么这个热阻要增加多少才算焖烧呢?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22
yp8825 发表于 2012-9-14 00: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能不能把筒子开高亮10分钟,然后迅速的里面的电路仓拿出来测量一下温度呢?
这时电 ...
温度降低很快,人的反应不够。
有筒友说,要测外壳和基板的温度,这对于大多数人不现实,除非用钻子在外壳上钻洞,把温度探头塞进去。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28
aku1979 发表于 2012-9-14 1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散热什么的我想有降功率的电路没有问题,光衰才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过几天我要做的比较耗时的测试,就 ...
{:1_292:}拭目以待!支持国货!
如果
发表于 2012-9-14 23:45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问题就在这里,对于焖烧没有统一的定义。
论坛内普遍的共识,一体化的桶身散热最好(整根铝棒切削出的桶头),电路仓旋入式的热阻明显大一些,类似S10这种一体化灯杯嵌入的结构俗称焖烧锅。焖烧锅的说法是从当初用26.5mm白炽灯杯改装led组件,出现了很多的LED光衰,大家分析这个问题时发现这种散热结构的弊端,早期的筒友应该还记得当时著名的廉价桶502B,就是焖烧锅的代表,这个称呼不是什么行业规范应该最早是从手电论坛开始提出的,具体谁先提出的我是不记得了。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53
本帖最后由 hanan_tomas 于 2012-9-14 23:58 编辑
如果 发表于 2012-9-14 2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坛内普遍的共识,一体化的桶身散热最好(整根铝棒切削出的桶头),电路仓旋入式的热阻明显大一些,类似 ...
说了焖烧一词的历史来源,这点不错。
不过还是没有明确焖烧的标准,这就是长久以来,手电圈内一直争论的原因。
因此我想,如果明确了焖烧的标准,那么讨论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可能就降低了,这对初学者更有好处。
26.5 的 LED 山寨灯头、好的 DIY 灯头我都有,至今没有光衰的现象。而筒友发生光衰的例子看,大多是三无产品,电流却很高。26.5 灯头再如何加强撒热,其和筒壁的接触面积始终太小。我现在主要用 Sloarforce L2M + 飞龙灯头,最高 500 流明,可以用到筒身发烫,但至今表现良好。
完美主义者对任何细节的完美都极端追求,甚至有的追求小数点后的数据,这不能说错,只能说旁人看来活得很累。
如果
发表于 2012-9-15 00:03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了焖烧一词的历史来源,这点不错。
不过还是没有明确焖烧的标准,这就是长久以来,手电圈内一直争论的 ...
要说标准就很难确定了,就像说一个人剩几根头发才叫秃子一样,在这儿玩的都是发烧友,又不是标准化局的,没能力也没权利制定标准。
非要规范一下的话,准确的说应该叫焖烧锅结构,我个人认为这种一体化灯杯嵌入式安装的就可以称为焖烧锅结构,虽然闷烧的程度不同,但是比起其他的散热结构热阻都要大很多。
luidanyu7372
发表于 2012-9-15 00:22
学习来了
。。。。
juplin
发表于 2012-9-15 00:40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温度降低很快,人的反应不够。
有筒友说,要测外壳和基板的温度,这对于大多数人不现实,除非用钻子在外 ...
测LED基板温度很容易的,将电路仓拆出来,光杯卸下,就可以测LED基板温度了。无损拆解电路仓太容易了,压环及镜片卸下,从后面一顶就将电路仓顶出了,耗时不用半分钟。我拆装电路仓五次了。以下两张都是johnsonlch兄的电路仓拆解图及测试图 这里只测到并非完全准确的光杯的温度,将光杯卸下,将电路仓重新塞回筒身,以电路仓上的弹片卡住筒壁的V形槽,就可将电路仓稳固地固定,然后就可用温度计的测温探头接触LED基板量温度。
劳动者
发表于 2012-9-15 01:01
很是不明白为什么某些筒友老是为S10说好话,既然S10的电路仓是类似一体杯的嵌入式结构,导热性能肯定不如一体仓甚至螺纹连接结构(这是共识,不用争论),说它为焖烧结构一点也不错;然后这些人就强词夺理的说这种嵌入式结构对S10这种320LM的筒是没影响的,大可放心使用。那我就纳闷了,如果这样,所有品牌筒都做成嵌入式结构算了,加工和组装方便、节省成本,何乐而不为?
根据某些人的论据,是不是说明对于S10的小筒,光通量为320流明的条件下,是设置嵌入式电路仓的临界体积和临界亮度,而不会导致LED很快就光衰?
谁能证明这个?长期和短期光衰又如何测量,跟使用环境温度的关联又如何?难道要高亮不间断测试10天、20天?现在进入秋天了,还得注意在30度以上环境下测量?
总之:
1、质疑派有充分的质疑理由,至于实际测试结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很难相信,因为影响到测试准确性的因素太多,测试不可能精准。
2、对于极限设计的手电,把玩是可以的,晚上上个厕所用也是可以的,作为工具使用的话风险就比较大。
3、既然这里是手电论坛,大多数都是发烧友,自然对筒子的结构要求比较苛刻,否则去超市或地摊随便买个手电就行了,价格也便宜。
killkill
发表于 2012-9-15 01:07
LZ的表和我一样
tfzx
发表于 2012-9-15 08:55
有参考啊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5 15:16
如果 发表于 2012-9-15 0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说标准就很难确定了,就像说一个人剩几根头发才叫秃子一样,在这儿玩的都是发烧友,又不是标准化局的, ...
要说标准就很难确定了,就像说一个人剩几根头发才叫秃子一样,在这儿玩的都是发烧友,又不是标准化局的,没能力也没权利制定标准。
非要规范一下的话,准确的说应该叫焖烧锅结构,我个人认为这种一体化灯杯嵌入式安装的就可以称为焖烧锅结构,虽然闷烧的程度不同,但是比起其他的散热结构热阻都要大很多。
此言差矣。
秃子到底有几根头发不损伤其脑袋。
而焖烧当然要有一个标准,你理解为热阻的程度,其实不然。
筒友们为什么要讨论是否焖烧?散热结构是否良好?本质是——是否导致光衰。要紧紧抓住这个本质问题来进行讨论。
某种散热结构加电路设计,导致了光衰,那么这种结构就不好,反之亦然。
这就好比人,人有高矮胖瘦美丑能力的高低,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不能因此判断人格的优劣。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5 15:26
劳动者 发表于 2012-9-15 0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是不明白为什么某些筒友老是为S10说好话,既然S10的电路仓是类似一体杯的嵌入式结构,导热性能肯定不如一 ...
很是不明白为什么某些筒友老是为S10说好话
有因有果,因为某些筒友老是不顾事实胡乱指责 S10 的散热结构。这下你明白了吧。进一步向你描述一个事实:
为 S10 说“好话”的筒友,大都拥有了 S10 并且好几个筒友都用实际测试行动表明了S10 的散热结构虽不极其优秀,但是完全够用。
相反,另一方的筒友,确是没有 S10、没有实际测试,所言完全基于经验和主观猜测,这是不顾事实的,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根据某些人的论据,是不是说明对于S10的小筒,光通量为320流明的条件下,是设置嵌入式电路仓的临界体积和临界亮度,而不会导致LED很快就光衰?
谁能证明这个?长期和短期光衰又如何测量,跟使用环境温度的关联又如何?难道要高亮不间断测试10天、20天?现在进入秋天了,还得注意在30度以上环境下测量?
质疑的筒友的逻辑是这样的:质疑散热结构 ---> 得出会光衰,这是潜台词。但是,在现代社会有个重要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质疑派不能证明那是质疑派的问题,既然不能证明,那么一口咬定会光衰,这叫什么呢?叫谎言、叫造谣。
1、质疑派有充分的质疑理由,至于实际测试结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很难相信,因为影响到测试准确性的因素太多,测试不可能精准。
2、对于极限设计的手电,把玩是可以的,晚上上个厕所用也是可以的,作为工具使用的话风险就比较大。
3、既然这里是手电论坛,大多数都是发烧友,自然对筒子的结构要求比较苛刻,否则去超市或地摊随便买个手电就行了,价格也便宜。
质疑派所谓“充分的质疑理由”,在我看来是“不充分的”,因为他们没有基于事实说话,很简单,质疑派请拿一个 S10 亲自测试。
买 S10 的筒友并不是钱多了没处花,作为工具使用的大有人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了 S10 的筒友肯定其散热结构够用的原因。
不论对结构是否苛刻,总的大原则是:实事求是。
如果
发表于 2012-9-15 20:21
再多说一句,我对S10没啥意见,也谈不上质疑,参与这个技术讨论主要是想让更多的筒友了解散热结构的优劣。我主要是对商家提出要补贴测试人员的行为表示质疑,这样明显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公平性,有点儿质疑就急着拿钱摆平,未免对自己太不自信了,这个论坛的商业气息实在是越来越浓了。
劳动者
发表于 2012-9-15 21:46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5 15: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因有果,因为某些筒友老是不顾事实胡乱指责 S10 的散热结构。这下你明白了吧。进一步向你描述一个事 ...
我只想问一下,拥有S10的筒友们,敢不敢长时间静置用高亮照天花板?
测试的话,测量1小时、2小时,说明不了光衰的问题,至少几十小时、几百小时的测。
为何厂家就不肯改进下散热结构,而是放出个初中生在这里喋喋不休?
xiewg
发表于 2012-9-15 22:37
hanan_tomas 发表于 2012-9-14 2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本质问题,可能这点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搞笑,用定性分析可以搞清楚的事情,一定要定量分析才肯承认
dzyj001
发表于 2012-9-16 01:57
本帖最后由 dzyj001 于 2012-9-16 02:05 编辑
如果 发表于 2012-9-15 20:21 http://www.shoudian.or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再多说一句,我对S10没啥意见,也谈不上质疑,参与这个技术讨论主要是想让更多的筒友了解散热结构的优劣。 ...
公开“补贴测试人员的行为”——我认为没有问题!(怕就怕暗地补贴后再上枪文)
由于桐油质疑该S10手电筒的散热性能(我就是其一!),厂家公开补贴测试人员来证明其散热性能的好坏(其质疑方也可以申请测试。可惜我无相关设备),这并无不妥啊!我相信桐油的人品不会被一小筒出卖的!!
现在重要的是如何证明是否“焖烧”——“快速导致LED光衰”,焖烧无统一标准,短时间光衰一般用户用何精密仪器鉴定?况且该筒有温控电子元件。。。。。。在非持续满功率(温控元件使得该筒不可能长时间满功率工作)工作下来探讨散热能力亦无太多意义!
要论证该筒的散热结构是否“焖烧”——除非解除温控元件后:先用可调电源让手电筒工作在320流明(用积分球测流明数为320流明,同时测此时所需电压和电流强度),再用可调电源保持前测得的电压与电流强度不间断的对S10持续高亮320流明至少8个小时后(不要有任何辅助散热设施),测试电筒各项功能是否正常,通过积分球测流明数对比——看光衰情况!
普遍桐油对于散热结构的散热能力的心中排名:一体仓>铜仓螺纹>一体杯>空仓 这似乎是公理了,期望有高手通过客观的实验,加上精密的仪器测试来驳倒以上“公理”。
至于本手电筒,在有温控元件的前提下,我估计使用无大碍。但是并不能够说明该散热结构是优良的结构!
给闪电充电
发表于 2012-9-16 07:06
嵌入式结构热阻最大,这个肯定是真理。厂家改进就是了,说这么多?看来是不想改进呀!眼前能用就行?
马乙
发表于 2012-9-16 09:11
xiewg 发表于 2012-9-15 22: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搞笑,用定性分析可以搞清楚的事情,一定要定量分析才肯承认
定性分析不靠谱,定性分析中很容易夹杂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