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神兄弟
发表于 2009-4-26 21:43
光色接近太阳光就是好的,接近不了太阳就靠近白炽灯也不错。用WC可能主要是考虑效率问题的吧,如果不考虑效率,目前没有一个LED光色好过老虎头用的那种小灯泡的吧?
skynet
发表于 2009-4-26 22:31
很强大的技术贴{:1_254:}
留名学习!
maicai022
发表于 2009-4-26 23:06
学习中,默默地学习中
康卡斯
发表于 2009-4-27 04:40
“穿透性越强,波长越短”《====这是明显错误理解手电里谈论的“穿透性”一词。
还有“吸收窗”的概念也是错误理解了。
三言两语偶也说不清楚,还是有空开个帖子再说吧
djdshp
发表于 2009-4-27 07:55
大气窗口
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须穿过地球的大气层。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而使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能量受到衰减。但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随太阳光的波长而变化。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微波波段(300~1GHz),热红外波段(8~14um),中红外波段(3.5~4um),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4~2.5um)。
大气窗口(atmospheric window)
指天体辐射中能穿透大气的一些波段。由于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对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只有某些波段范围内的天体辐射才能到达地面。按所属范围不同分为光学窗口、红外窗口和射电窗口。
①光学窗口 可见光波长约3000~7000埃。波长短于3000埃的天体紫外辐射,在地面上几乎观测不到,因为2000~3000埃的紫外辐射被大气中的臭氧层吸收,只能穿透到约50公里高度处;1000~2000埃的远紫外辐射被氧分子吸收,只能到达约100公里的高度;而大气中的氧原子、氧分子、氮原子、氮分子则吸收了波长短于1000埃的辐射。3000~7000埃的辐射受到的选择吸收很小,主要因大气散射而减弱。
②红外窗口 水汽分子是红外辐射的主要吸收体。较强的水汽吸收带位于0.71~0.735μ(微米),0.81~0.84μ,0.89~0.99μ,1.07~1.20μ,1.3~1.5μ,1.7~2.0μ,2.4~3.3μ,4.8~8.0μ。在13.5~17μ处出现二氧化碳的吸收带。这些吸收带间的空隙形成一些红外窗口。其中最宽的红外窗口在8~13μ处(9.5μ附近有臭氧的吸收带)。17~22μ是半透明窗口。22μ以后直到1毫米波长处,由于水汽的严重吸收,对地面的观测者来说完全不透明。但在海拔高、空气干燥的地方,24.5~42μ的辐射透过率达30~60%。在海拔3.5公里高度处,能观测到330~380μ、420~490μ、580~670μ(透过率约30%)的辐射,也能观测到670~780μ(约70%)和800~910μ(约85%)的辐射。
③射电窗口 这个波段的上界变化于15~200米之间,视电离层的密度、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太阳活动的情况而定(见大气射电窗)。
snjj1118
发表于 2009-6-23 11:35
不喜欢黄光啊,感觉黄光破坏心情,容易让人得抑郁证的
雷达
发表于 2009-6-28 01:01
P47B,颜色看起来好像是以前的手电筒的黄光,我不太习惯那种黄光。
这样看Q35C光色比较满意。菲尼克斯什么时候出个TA21 Q35C版本的啊。
fsdejun
发表于 2009-6-28 13:27
wrjphoenix
发表于 2009-6-28 14:45
304520985
发表于 2009-6-28 15:59
僧僧的吻
发表于 2009-6-28 17:43
很黄,很暴力